模具行業信息化現狀與存在的問題
按企業信息化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:即從簡單的數據處理到形成管理信息系統、進而實現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的信息化。
一方面,制造企業為追求規模效益,使得模具向著高速、精密、長壽命方向發展,另一方面,企業為了滿足多品種、小批量、產品更新換代快、贏得市場的需要,要求模具向著制造周期短、成本低的快速經濟的方向發展。
用信息技術帶動和提升模具工業的制造技術水準,是推動模具工業技術進步的關健環節。
據對珠江三角和長江三角地區一萬余家模具廠調查:普遍使用了辦公自動化系統OA),80%以上企業使用了CAD/CIMS系統,而90%以上的企業沒有實現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的信息化。
針對活躍在中國100多家主要ERP軟件廠商的調查,其ERP系統極少涉及到針對模具制造的解決方案?;蛘咂銭RP系統的解決方案僅停留在模具的領用,還回、維修、保養、報廢等,僅將模具當作工廠使用冶具來管理。
之所以模具行業信息化困擾著廣大ERP廠商,使ERP廠商望而卻步,是國為模具行業有著自己的特性:
查詢方面:產品數據信息量大,靠人工記錄去查找需要信息越來越困難,費時費力。
版本管理:在設計過程中,版本更改甚至不下十多次,多次版本更改容易造成版本混亂,不能保證最終使用的是正確版本的數據。
安全方面:保障產品數據安全是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,目前產品數據設有統一的數據庫管理,易受到非法的調用、復制、修改和泄密。
資料集成共享方面:設計、工藝、制造大部分以電子文件形式存放在計算機網絡上,信息分散,無法在一個項目管理中找到相應各環節的數據信息,信息仍靠文字通知傳遞,交流,不能真正實現數據共享。
項目管理:目前項目任務的分配、項目進度跟蹤與分析是由專人來掌握統計的,工作量大、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機來跟蹤和控制項目的進度。
另外,模具ERP系統與市場上通用的ERP系統有著本質的區別:
1.模具制造周期長,關健工件,工序加工缺乏明確指導
模具廠一般延續傳統模具作坊的管理模式,缺乏計劃性的控制,加工也缺乏工藝指導。制模師傅的個人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模具的制造周期,所以周期一般會拖得很長。制模師傅個人能力強的,對模具的加工程控得比較好,制造周期就相對短,師傅個人能力一般的,加工過程可能會跟進不到位,制造周期就會變得比較長。
模具廠師傅流傳一句話:“做小模比做大模難!”大規格模具所需要的零部件,小規格模具全要要求有,加工過程并不比大規格模具容易,造成小規格模具制造周期無法得到提高。
既然加工的過程取決了制模師傅,而不是明確的加工計劃指導,制模師傅一旦缺乏對工件加工內容的整體把握,就很可能會造成漏加工或者加工不到位的現象出現,這樣重復上機再加工就在所難免,占有機床資源和同時也延誤了模具的生產進度,這是造成制造周期相對延長的一個主要原因。
2.生產管理難以控制,給模具廠規劃性工作帶來困難
在舊的模具作坊體系下,工件的加工缺乏計劃的控制,工件何時上機,何時完成,只有負責制造該模具的極少數人了解,其它人員難以掌握整套模具的進度,所以也就無法形成一些加工數據的文字記錄,直接導致車間管理難以發揮監督、協調的作用,而對生產的控制也就更加無從說起了。
同樣,沒有加工數據的記錄,也就無法反映鉗工組、各平臺部門的工作飽和度和關健設備的使用情況,這給模具廠承接新訂單等規劃性工作帶來難度。
3.不利于成本核算
沒有加工資料回饋給財務部時,加工成本的多與少就無法計算,更不用說模具成本控制了。
模具ERP對料號、BOM沒有嚴格的要求,甚至可以不用建立